离散制造业科研型号项目管理解决方案

一、简介

维斯德科研型号项目管理系统以型号科研全过程管理为目标,以计划为主线以工时管理为抓手,宏观层面把控科研全生命周期管理,微观层面注重科研过程管控,实现科研活动的规范化、精细化管控,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,确保科研项目“出成果、出人才、出效益”,全面建设型号科研管控中心。

二、优势

◆实现型号科研全过程管控 ◆配置灵活 ◆时管理 ◆资源管理 ◆高效协同 ◆信息集成 ◆挣值分析 ◆知识积累 ◆统一平台 ◆系统扩展性好 ◆高可靠性 ◆高易用性

三、面向的对象

◆科研型号项目管理人员 ◆科研型号总师 ◆科研型号计划员 ◆科研院所(厂)领导层人员 ◆科研院所(厂)部门管理人员

四、面临的挑战

◆ 科研院所(厂)内部项目众多,归属部门不一。缺乏有效的手段,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,统一安排。

◆ 各型号工作数量庞大,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机制,项目计划和沟通完全依赖与人工传递,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控项目真实进展,项目间工作冲突严重,无统一协调沟通手段;

◆ 型号项目参与人数多、任务重,缺乏有效的资源平衡手段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。

◆ 型号工作周期长,项目变更因素较多,缺乏有效的、合理的变更控制机制以平衡计划的敏捷性和严肃性。

◆ 科研型号项目牵涉的业务多,专业庞杂,涉及各种各样信息化系统,缺乏有效的信息集成机制来保障型号项目业务数据顺畅的溯源共享。

◆ 项目考核机制处于纸上制度规定阶段,无有效数据支撑,项目真实数据缺乏及时有效的传递渠道,导致所领导决策缺乏数据支撑;

五、建设目标

◆ 以科研项目计划为基础,以实现科研型号产品研发流程为主线,以微服务IT技术为支撑的建立科研型号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,实现科研院所(厂)多项目、多组织、多业务的项目管理。

◆ 科研院所(厂)各类型项目在统一平台中进行集中管理,以项目计划管理为核心(计划编制、分解、反馈、变更、监控管理等),对项目的沟通、资源、文档、风险等管理要素进行全面管理。

◆ 建立科研院所(厂)项目的协同管理环境,实现跨区域、跨单位/部门的协同管理。整合信息资源,实现角色的个性化、流程自动化;加强项目总体统筹和组织协调,理清项目关系,协调资源冲突,提升科研院所(厂)整体管理能力,满足决策层、管理层、执行层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,为科研院所(厂)提供科学计划、统筹协调和合理分配资源的项目协同管理。具体实现如下:

•建立科研项目群,实现多项目统一协调管理

项目群就是依据科研型号战略和目标对项目进行分类组合,通过集中协调管理,以实现型号科研整体战略利益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项目。

•建立与业务过程紧密集合的项目文档管理

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型号科研项目管理业务的特点,将项目文档管理功能与其它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紧密结合,可以通过系统配置为各个项目建立自己独特的一套文件夹(目录)结构,在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文档上传时,系统可以按业务分类、所在项目自动归集到对应的文件夹和项目,方便日后进行总结、提炼和归档。

• 建立自上而下逐级分解、远粗近细的滚动计划编制机制

建立面向科研型号项目管理多级分解、下达、执行、反馈、监控的完整闭环过程管理,确保计划透明、执行结果透明、统计结果实时准确,以提高项目计划管理的精细化水平。对于长周期的复杂项目来说,无法一次性将项目WBS完整、详细的分解出来,采用滚动计划模式,即将近期的计划进行详细的分解,远期的计划粗略的分解。

• 建立覆盖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机制

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型号科研项目管理业务的特点,将项目文档管理功能与其它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紧密结合,可以通过系统配置为各个项目建立自己独特的一套文件夹(目录)结构,在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文档上传时,系统可以按业务分类、所在项目自动归集到对应的文件夹和项目,方便日后进行总结、提炼和归档。


• 建立全要素可追溯的计划反馈机制

建立计划节点承担部门及人员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进展。进展情况的信息包含任务的实际进展信息,还支持任务交付物、风险、问题等情况反馈,从要素上覆盖了科研型号管理的需求。(配图以系统功能架构图样式表达)

• 建立基于流程控制的计划变更机制

利用系统流程引擎,结合科研型号业务实际情况。实现了基于流程的计划变更控制机制,保障了计划策划和执行的严肃性。


• 注重系统数据安全,满足三员安全管理

系统依据《设计国家秘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规范》(BMB 20-2007)要求 和《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》(GB/T 25070-2010)进行设计,并基于角色的权限访问控制技术开发,系统支持三员安全管理认证,从而保障项目数据安全,满足科研院所(厂)安全保密要求。

• 建立与其他系统持续集成机制,建立数据溯源共享体系

系统在设计时,充分考虑到与其他系统进行持续集成。从技术架构上、业务架构上都进行了支撑,以计划为龙头进行牵引,与其他各类信息化系统进行持续的业务集成。系统支持与OA、ERP、PLM、MES、TDM等系统都可以实现业务集成。


• 建立基于企业资源的多项目资源预警冲突管理机制

利用系统流程引擎,结合科研型号业务实际情况。实现了基于流程的计划变更控制机制,保障了计划策划和执行的严肃性。

• 系统配置高度灵活,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

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用户个性化需求,具备灵活的配置能力,针对科研单位用户常见的界面、权限、模板等内容均提供了自由化配置功能,较大程度丰富系统用户自定义能力。


• 微服务架构,提高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

系统采用业界流行的“微服务”架构,具备强大的业务二次开发定制能力和配置能力。能够在不影响其他业务功能的前提下,快速开发部署新功能,以满足科研院所(厂)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。

技术架构图

系统功能架构


六、带来的价值

◆ 统筹各相关要素、科学的规划项目过程

通过统筹研制中各类型项目,集成项目群、计划、资源等项目管理相关要素,结合项目主研制计划与临时计划、风险、问题等要素,形成远粗近细、滚动的综合项目规划(计划)体系。

◆ 实现项目执行过程的规范化、流程化、协同化

借助信息技术平台,将研制工作的要求逐级落实、落细、落小;加强各部门协同作用;实现研制过程协同化工作、流程化运作、规范化管理、集成化控制。

◆ 实现透明、完善的项目监控过程

项目过程中的可视化、动态监控及量化考核,提高管理效率,降低管理工作量,为项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同时帮助企业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,将定性考核转变为定量考核。

◆ 建立有效的资源预警调度机制

实时更新汇总科研院所资源使用情况,通过资源预警机制,帮助管理人员提前发现资源冲突、平衡与调度资源,保障型号项目资源的有效利用。

◆ 项目管理经验、知识的积累和复用

通过不断总结沉淀项目管理实践,支撑项目间知识经验分享和新项目快速复用,积累项目过程管理数据,建立知识复用机制,缩短产品研制周期,降低开发成本。